雨后玫瑰璀璨夺目
窑火同辉,何争高下?
——如何注解“瓷都”两字
景德镇的青花在晨光里流转千年釉色,德化的白瓷正于月色中折射万古莹光。两座窑火不熄的古城,本应是中华陶瓷版图上双星并耀的坐标,有人却总在“谁更正宗”“谁更辉煌”的争论里,模糊了文化传承的本真。
“瓷都美誉,千年窑火共辉光,何必较一城一地;匠心传承,万彩瓷韵同流芳,岂须争孰后孰先。”这副对联,道破了争论背后的狭隘。景德镇以青花、玲珑、粉彩、颜色釉“四大名瓷”独步天下,是官窑文化的集大成者,窑火里烧的是皇家气度与文人风骨;德化以“中国白”惊艳世界,何朝宗的观音像衣袂翩跹,白瓷中藏的是民间巧思与禅意空灵。一者如雄浑的交响乐,一者似清雅的古琴曲,本就各成流派,何来高下之分?
陶瓷的生命从不在“第一”的头衔里,而在泥土与火焰的相拥中,在匠人指尖的温度里。景德镇的老匠人守着柴窑,一窑烧三天三夜,只为那“入窑一色,出窑万彩”的奇迹;德化的手艺人钻研釉水,让白瓷薄如纸、亮如镜,将东方美学刻进世界记忆。他们都在用一辈子的专注,着同一个命题:如何让泥土在火中重生,让文明在器物上延续。
争论的硝烟,只会遮住窑火的光芒。当两地都忙着为“瓷都”名号辩白时,不如携手让更多人看见:中国陶瓷从来不是孤峰独秀,而是群山连绵。景德镇的青花可以与德化的白瓷在同一个展柜里对话,老窑工的经验可以穿越地域界限彼此借鉴。毕竟,比起“谁更有名”,“如何让千年窑火永不熄灭”,才是更值得凝视的远方。
窑火照过宋元明清,还要照亮往后千年。让两座古城收起争论的锋芒,以匠心为笔,以窑火为墨,在中华大地上共同续写陶瓷文明的新篇——这,才是对“瓷都”二字最厚重的注解。



